香港節奏快、樓梯多、行山多:膝蓋承受嘅,遠超你想像

香港地勢多斜路、樓梯位,又長工時、通勤逼、周末行山郊遊——膝蓋長期高負荷係好普遍。想真正改善,先要清楚自己屬於邊種成因,再對症落手。

 

一、膝蓋痛的「9 大成因」(由常見到易忽視)

1)髕股疼痛綜合症(PFPS,俗稱 Runner’s Knee)

機制:膝蓋前方/髕骨後方隱隱痛,跑步、落樓梯、蹲起更明顯;屬常見的前膝痛。共識聲明把「負重屈膝時加劇(如蹲、跑、上落樓梯)」列為核心特徵;近年最佳實務建議以針對膝部的運動治療為主軸。PMC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
識別重點:前膝痛、久坐起身痛、上下樓梯痛。
初步對策:減量+股四頭肌/臀肌強化、步頻與跑姿微調、適度貼紮或墊片作輔助。JOSPT

 

2)膝關節骨關節炎(OA)

機制:隨年齡、舊傷、肥胖、過度負荷而來;全球負擔持續上升,亞洲區膝 OA 亦非常普遍。治療指南強烈建議運動訓練做核心;熱療(熱敷/冷敷)屬條件式建議,可作短期紓緩。刺透醫學PMC風濕病顧問
香港脈絡:過往本地資料顯示華人以「膝 OA 多、髖 OA 少」為特點HKMJ
識別重點:晨僵短、走路「鬆一鬆會好少少」、活動後反而更酸。
初步對策漸進式肌力/有氧、體重管理、短期熱療+外用止痛藥作輔助。PMC

 

3)半月板撕裂(退化或創傷)

機制:中老年多見退化性撕裂;與 OA 病理重疊,未必所有「卡住」都等於要手術,保守治療常為首選。PMCoarsijournal.com
識別重點:扭轉動作痛、蹲下夾痛、偶爾「卡住」或喀喀聲。
初步對策降載+肌力訓練、必要時物理治療;紅旗或功能重度受限再評估影像與手術選項。orthoinfo.aaos.org

 

4)韌帶扭傷/斷裂(ACL/MCL 等)

機制:急停急轉、跳躍落地姿勢不佳、或撞擊造成;急性期腫痛、鬆脫感。AAOS 指出韌帶與半月板損傷屬常見膝傷。orthoinfo.aaos.org
識別重點:「啪一聲」後腫脹、走路不穩。
初步對策:急性期保護、壓迫與抬高,之後循序復健與肌力平衡;嚴重不穩才考慮手術。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

 

5)髕腱病(跳躍膝)

機制:髕骨下方的肌腱反覆受拉;**等長、離心、Heavy Slow Resistance(HSR)**等負荷計劃具實證。PMCPubMed
識別重點:跳、落地、上落樓梯時,「髕骨下緣」點狀痛。
初步對策結構化負荷訓練(由等長 → 離心/HSR)、暫時減少跳躍量。JOSPT

 

6)髂脛束症候群(ITBS;外側膝痛)

機制:跑者、踩單車常見;髂脛束與股骨外髁摩擦致外側膝痛。多數非手術治療可改善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
識別重點:跑到某距離後固定點痛、外側壓痛。
初步對策:調整訓練量與路線、臀中肌/髖外展肌強化、放鬆外側筋膜鏈。statpearls.com

 

7)滑囊炎(髕前/鵝足滑囊)

機制:長期跪地(髕前滑囊炎)、內側肌群摩擦或肥胖、糖尿病、OA 相關(鵝足滑囊炎)。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+1
識別重點:髕骨正前方或膝內側局部腫脹壓痛。
初步對策:避免誘發動作、冰敷或短期抗炎、伸展與肌力、必要時抽吸或注射。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

 

8)發炎性關節炎(如類風濕)

機制:自身免疫引起的關節炎,可累及膝關節;常見多關節、晨僵較長、炎症指標升高,需風濕科評估;OA 治療共識同樣強調運動介入為核心。PMC
識別重點:雙側對稱、晨起僵硬持久、合併手指等小關節痛。
初步對策:及早轉介風濕專科、配合低衝擊運動與疼痛管理。

 

9)結晶關節炎(痛風/假性痛風)—香港常見

機制:尿酸鹽(痛風)或焦磷酸鈣(CPPD)結晶沉積引起劇痛、紅腫熱。香港痛風盛行率約 3% 左右且上升,屬常見就診原因。PMCBioMed CentralBioMed Central
識別重點:突然夜間劇痛、關節紅腫、觸碰即痛。
初步對策:急性期消炎、減普林/控制體重,長期以達標尿酸預防復發(醫囑為準)。PubMed

 

二、如果唔理會,會點?

  • 功能下滑與活動受限:痛→避動→肌力下降→更痛的惡性循環。OA 患者強烈建議做運動正是為打破呢個循環。PMC

  • 跌倒風險上升:系統綜述顯示,有症狀的膝/髖 OA 與反覆跌倒風險增加有關;膝 OA 個體亦被證實為易致傷跌倒的獨立風險。BioMed Centralacrjournals.onlinelibrary.wiley.com

  • 疾病負擔加劇:OA 全球負擔年年升,**及早介入(運動、體重、行為)**是減低長期障礙的關鍵。刺透醫學

 

三、每日自我訓練與保養(屋企就做到)

痛感交通燈:訓練時痛感以 0–10 分不高於 4 分為原則;若24 小時內未回落到訓練前水平,下一次把組數或幅度減 20–30%
頻率肌力訓練 3–4 天/週(隔天);活動度/伸展與保養 5–7 天/週
器材:椅子、彈力帶、踏台(10–15 cm)、毛巾/泡棉滾筒。

A. 啟動 & 活動度(每日)

  1.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(Quad Set)

    • 仰臥或坐姿,膝伸直、把膝蓋後方向下「壓實」床/地,感覺大腿前側收緊。

    • 10 秒 × 10 次 × 2 組

    • 用於起床後僵硬手術/創傷後早期都安全。

  2. 膝蓋末端伸展(TKE,彈力帶)

    • 彈力帶綁在固定點,套喺膝後;由微屈膝 → 伸直鎖定 1 秒。

    • 12–15 下 × 2–3 組

    • PFPS/膝 OA 的膝伸控制有幫助。

  3. 踝背屈滑牆(Ankle Dorsiflexion Wall Glide)

    • 面向牆,腳尖距牆 5–8 cm,膝蓋向牆移動但腳跟唔離地。

    • 10–12 下 × 2 組

    • 改善踝活動度,行樓梯/深蹲更順。

B. 基礎肌力(隔天)

  1. 坐–站(Box Squat,椅子高度到膝蓋)

    • 手抱胸;慢坐到椅邊輕觸即起身,保持膝蓋不內扣

    • 8–12 下 × 3 組(RPE* 6–7)。

    • PFPS/OA 皆適用;痛就把椅子再加高

  2. 踏台上步(Step-up,10–15 cm)

    • 單腳踏上,另一腳輕點台面即落;保持骨盆水平

    • 8–10 下/側 × 3 組

    • 半月板退化或**外側痛(ITBS)**人士,幅度細少少先。

  3. 臀橋(Glute Bridge)

    • 仰臥屈膝,夾緊臀部把骨盆上提到身體成一直線,停 2 秒落下。

    • 10–12 下 × 3 組

    • 強化臀大肌,分擔膝關節負荷。

  4. 蚌式開合(Clamshell)

    • 側躺,膝屈 45°,腳掌相貼;上側膝慢慢打開至骨盆唔搖。

    • 12–15 下/側 × 2–3 組

    • 針對臀中肌,穩定膝蓋避免內扣(PFPS/ITBS 重要)。

  5. 小腿提踵(Calf Raise,扶椅背)

    • 雙腳或單腳踮起,頂點停 1 秒。

    • 12–15 下 × 3 組

    • 改善行樓梯、行山推進力與下肢穩定。

RPE(主觀強度):0=超輕鬆,10=極限;建議 6–7/10

C. 進階負荷(第 3–4 週加入)

  1. 下斜靠牆滑步(Wall Squat 角度控制)

    • 背靠牆,下滑至痛感 ≤4/10的角度維持 15–30 秒。

    • 3–5 次

    • 針對 PFPS股四頭肌耐力

  2. 等長髕腱負荷(跳躍膝/髕腱痛)

  • 牆前半蹲 20–30 秒 × 4–5 次,痛容許在3–4/10

  • 2–3 週後過渡至離心:斜板上緩慢下蹲 3–4 秒,6–8 下 × 3 組

D. 伸展與筋膜放鬆(每日或訓練後)

  1. 股四頭肌伸展:站立扶椅,手拉足背至前大腿感拉扯,30–45 秒 × 2–3 次/側

  2. 腘繩肌伸展(毛巾拉伸):仰臥,毛巾勾腳掌拉高腿,30 秒 × 2 次/側

  3. 小腿伸展:靠牆弓箭步,後腳跟壓地,30 秒 × 2 次/側

  4. 泡棉滾筒前大腿/外側筋膜鏈):每條肌群 60–90 秒,以酸痛但可接受為度。

E. 日常習慣微調(無器材)

  1. 樓梯策略上樓用痛少一側帶動、落樓縮短步幅;必要時改扶手/電梯,待肌力上來再加量

  2. 坐姿 45–60 分鐘就行 2–3 分鐘:行走+膝伸展 10 下,避免長期屈曲。

  3. 鞋履:避過度磨損鞋;如 OA/PFPS 可試前掌弧形(rocker)避震較佳款式。

F. 家用熱療保養:膝蓋按摩器(熱敷+氣壓/震動)

  • 適用時機訓練後起床僵硬時,作恆溫熱敷與輕度放鬆,配合上述訓練有加乘效果

  • 建議用法40–45°C,10–15 分鐘,每日 1–2 次;皮膚敏感者先穿薄褲或加毛巾隔熱。

  • 注意急性紅腫熱痛/發燒/疑感染或痛風急性發作避免熱療;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/感覺遲鈍者需特別小心。

  • 想要方便穩定嘅熱療,可考慮 3ZeBra「好膝力 Pro」恆溫熱敷+氣壓+震動+定時):
    👉 產品連結:https://reurl.cc/ZNE8LM

 

四、何時一定要睇醫生?(紅旗)

  • 明顯腫脹伴發燒、創傷後無法承重、關節變形或卡住夜痛影響睡眠;

  • 突然劇痛紅腫熱(疑痛風/感染)、或懷疑血栓

  • 反覆跌倒/失衡神經症狀(腳麻、無力)。
    (膝 OA 與跌倒有關,早介入=早減風險。)BioMed Centralacrjournals.onlinelibrary.wiley.com

 

每日 25–30 分鐘示範菜單(可直接照做)

  • 熱身 5 分鐘:Quad Set → TKE → 踝背屈滑牆

  • 肌力 15 分鐘(隔天):坐–站、踏台上步、臀橋(各 3 組)

  • 伸展/放鬆 5–8 分鐘:股四頭肌、腘繩肌、小腿,各 30–45 秒 × 2

  • 可選保養 10–15 分鐘:膝蓋按摩器恆溫熱敷(非急性)

 

總結

  • 先分型(前膝痛/內外側痛/退化/急性創傷/結晶性炎症)→

  • 先做運動+負荷管理(必要時配短期輔助如熱敷、貼紮)→

  • 持續或紅旗就找專業評估。

 

參考與權威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