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、工作壓力大,很多人每日行幾千步,但你有無諗過——雙腳底其實藏住人體健康的「地圖」?根據中醫理論,腳底有超過60個重要穴位,與身體各個臟腑器官息息相關。透過適當按摩或刺激這些穴位,不但能促進血液循環,仲有助提升免疫力、改善睡眠、減輕壓力。
不少人搜尋:「腳底痛代表什麼?」「腳底按摩有用嗎?」要理解這些問題,首先要知道腳底幾個最關鍵的穴位及其對應器官:
| 穴位名稱 | 位置 | 對應器官 | 功效 |
|---|---|---|---|
| 湧泉穴 | 腳掌前1/3處凹陷位 | 腎臟 | 補腎強身、改善疲勞、促進睡眠 |
| 太白穴 | 大腳趾根部內側凹陷位 | 脾臟 | 改善消化、增強免疫力 |
| 勞宮穴 | 腳掌中心偏上位置 | 心臟 | 舒緩焦慮、穩定心律 |
| 胃腸區反射區 | 腳掌中部偏內側 | 胃腸 | 改善脹氣、促進腸道蠕動 |
| 肝區反射區 | 右腳掌中段 | 肝臟 | 幫助解毒、減少疲倦感 |
| 肺區反射區 | 腳掌上方靠近腳趾位置 | 肺部 | 改善呼吸、提升氣血循環 |
中醫講求「內病外治」,意思是內臟問題可從外部反應出來,而腳底反射區正是最明顯的「健康鏡子」。
💬 根據《中醫臨床足底療法研究》,持續按摩腳底10–15分鐘,有助刺激神經末梢與內分泌系統,提升新陳代謝。
位置:腳掌中上部偏中間
方法:用拇指打圈按壓,每次30秒,共3–5分鐘。
功效:幫助放鬆情緒、舒緩壓力及改善睡眠質素。
貼士:睡前按摩更能幫助入眠。
位置:右腳掌中部偏內側
方法:由腳跟向腳掌方向慢慢推壓,力度適中。
功效:促進肝臟代謝、幫助減少疲倦。
建議:飲食清淡、避免熬夜,效果更佳。
位置:雙腳腳掌中央偏內側
方法:用按摩棒或拳頭底部按壓10秒放鬆再按。
功效:促進腸道蠕動、改善消化不良及胃脹氣。
位置:腳掌前1/3處凹陷位
方法:以拇指指腹向內深按,每次約2–3秒放鬆,重複10次。
功效:補腎養氣、改善腳冷、增強免疫力。
💬 物理治療師劉詩雯指出:「湧泉穴每日按摩3分鐘,能明顯改善下肢冰冷與疲倦現象,特別適合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士。」
不少香港人工作繁忙,未必每日有時間做完整足底按摩。其實現時市面上有不少針對穴位設計的按摩產品,例如:
其中,3ZeBra 的按摩產品系列就結合了中醫穴位原理與智能科技,無論是腳底、頸椎或腰背,都能針對穴位刺激,模擬專業按摩師手法,幫助舒緩疲勞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👉 如果你經常腳底痛或長時間企立,不妨考慮使用3ZeBra的足底按摩產品,輕鬆在家也能養生護足。
身體四大器官——心、肝、胃、腎——都係維持健康嘅關鍵部分。如果其中一個出現不適,飲食上就要特別留意:
應減少高脂肪、高鹽分食物,例如油炸食品、加工肉類、咸魚及罐頭湯。多食含有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(如三文魚、亞麻籽),有助穩定血壓及降低膽固醇。
肝係人體主要解毒器官,應避免飲酒、少食油膩食物。多食綠色蔬菜(例如菠菜、羽衣甘藍)、水果(如柑橘類)及高纖維穀物,有助促進肝功能代謝。
避免過度刺激嘅食物,例如辣椒、咖啡、汽水及過酸食物。建議採取少量多餐方式,選擇容易消化嘅食物,如粥、蒸蛋、白魚肉等。
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,減少鹽分攝取,避免加工食品。多飲水保持代謝順暢,但如醫生有指示限制飲水量,應遵從專業建議。適量進食新鮮蔬果,例如蘋果、花椰菜,有助維持腎功能。
這四大器官息息相關,養成均衡飲食、規律作息及適量運動嘅習慣,可以全方位提升健康狀況。
腳底穴位就像身體的「健康開關」,只要掌握正確的按摩方法,就能幫助改善整體循環與身心狀況。每天花10分鐘按摩腳底,不但能放鬆心情,還能讓你精神更充沛。由腳開始,養出全身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