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遇過這種情況:辛苦操幾個月、磅數掉了 3–4 公斤,但鏡中線條不明顯,衣服腰位還是鬆得不對味?這通常是 「體重減少但肌肉也同時流失」 的結果 —— 也就是體脂沒有明顯下降、或肌肉量沒保存下來。研究指出,用體重或 BMI 判斷健身成效常常誤導人;真正會影響外觀與表現的是 體脂率(body fat percentage)與骨骼肌量。如果你的目標是「看起來更瘦、更有線條、運動表現更好」,那就要把「追蹤體脂率」而不是只追體重,放在優先位置。

 

為什麼體脂率對做 gym 的人至關重要?

  1. 視覺與線條(美觀)

    同樣體重下,體脂低且肌肉量高的人看起來更緊實、線條更明顯——這就是「減脂不等於瘦骨」,體脂率直接決定外觀改變的快慢。health.ucdavis.edu

  2. 運動表現與經濟性

    過多脂肪會增加活動時的負擔(尤其耐力或跑跳類項目),降低功率體重比(power-to-weight),影響速度、爆發與耐力。專業運動與運動醫學文獻也指出,較理想的體脂區間能提升表現並減少因額外負重導致的受傷風險。PubMed

  3. 健康風險

    過高體脂(特別是內臟脂肪)與代謝疾病(心血管、2 型糖尿病)風險上升有關;對於長期健身者,降低不必要的脂肪也有利於長期健康。PubMed

 

用哪些方法能有效降低體脂率?

核心原則:吃得少於消耗(持續適度熱量缺口)+維持或增加肌肉量(阻力訓練+充足蛋白)+提升日常總能量消耗(有氧/NEAT)。多項系統性回顧指出,阻力訓練配合熱量控制是最能保留肌肉、並有效降低體脂的做法。PubMed

1)控制熱量

  • 簡單規則:多數權威建議每日減少約 500–600 kcal 可帶來穩健減脂(約 0.5–1 lb / 週 的體重減少),這比極端節食更可持續也較少流失肌肉。視個人情況(基礎代謝、活動量),可用線上工具或營養師計算精準目標。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+1
  • 食物品質:以高蛋白、適量纖維、微量加工少的碳水與健康脂肪為主(地中海飲食型態或均衡飲食常被建議為長期可維持的選擇)。
  • 實作提示:先用 1–2 週記錄飲食(App),找出「隱形熱量」:飲品、醬料、油炸食物;把它們調整掉,比極端節食容易長期堅持。

2)以阻力訓練為核心

  • 為何要重視:在減脂期間單靠節食會造成部分肌肉流失;多篇回顧指出阻力訓練 + 熱量控制在降低脂肪同時保留或增加肌肉量效果最佳。PubMed+1
  • 建議頻率與方式:每週 3–5 次阻力訓練,覆蓋主要複合動作(深蹲/硬拉/臥推/划船/肩推),採週期化安排(例如:2 天上身、2 天下身,或全身訓練 3 次/週)。
  • 強度原則:以逐步加重(progressive overload)為核心:力量、次數、組數或密度逐步提升。

3)蛋白質攝取

  • 建議攝取量:國際運動營養學會(ISSN)與多個綜述建議,訓練者在熱量不足時,應將蛋白質提高到 約 1.6–2.2 g/kg 體重 / 日(視訓練量、年齡、個人差異而定),以最大化肌蛋白合成並減少肌肉流失。每餐分配 20–40 g 高質量蛋白質(含動物蛋白或補足的植物蛋白)有助於肌肉維護。BioMed Central+1

4)有氧與間歇訓練(HIIT / MICT)—時間 vs 成效的抉擇

  • 事實重點:系統性回顧顯示 HIIT 與中等強度持續有氧(MICT)在減脂效果上大致相當,但 HIIT 花較少時間達到同樣結果;兩者都可與阻力訓練合併用來提升效果。換言之,選擇你能長期堅持的形式最重要。PubMed+1

5)提升 NEAT

  • 小改變帶大不同:增加每日步數、上下班多走路、站立式工作站、家務、散步會把每日總消耗提升數百卡,對減脂累積效果顯著。某些大型審核也指出,日常活動是長期體重管理的關鍵之一。衛報

6)睡眠、壓力與酒精

  • 睡眠不足會提升飢餓荷爾蒙(ghrelin)並降低飽足荷爾蒙(leptin),讓節食更難執行。建議每晚 7–9 小時
  • 慢性壓力會透過皮質醇影響脂肪分布與食慾控制。
  • 酒精:含高熱量且容易破壞判斷,為不少人熱量超標的主因。

 

進階操作:把「熱量、訓練、蛋白」整合成一套計劃

目標:每月降低體脂 1–2%(典型、安全範圍)

(不同人起點與新陳代謝不同,1–2%/月為多數成人可達的現實範圍;有些個案更快或更慢。)MedicineNet+1

  • 週一(重訓:下半身):深蹲 4×6–8、硬拉變體 3×6–8、腿推 3×10、腿後肌 3×10
  • 週二(HIIT 或短時有氧 20–30 分鐘) + 核心
  • 週三(重訓:上半身):臥推 4×6–8、划船 4×8、肩推 3×8、二頭三頭補助
  • 週四(休或輕有氧 30–45 分鐘 + 拉伸)
  • 週五(全身高強度/動作日):複合動作循環 / 高密度阻力訓練
  • 週六(長時間低中強度有氧 45–60 分)或活動性恢復(走山/單車)
  • 週日(休息 + 主動恢復)

飲食示例:計算維持熱量後減 500 kcal;蛋白質 1.8 g/kg;碳水於訓練日略高,非訓練日略減(周期性碳水可幫心理與訓練表現)。

 

量度與監測:用什麼工具?多久量一次最合理?

  • 最準的測量:DXA(DEXA)被學界視為體組成的臨床/研究金標準,用於精確量度脂肪與肌肉分布(若你重視精準,偶爾做 DXA 作校準很有幫助)。PMC+1
  • 家用常用工具:多頻 BIA(家用體脂磅)方便、可追趨勢,但受水分、時間、運動與進食影響;把測量時間標準化(例如:早上起床如廁後、空腹)並看趨勢而非單次數字,比較實用。MDPI+1
  • 其他簡單指標:腰圍、衣服貼合度、訓練數據(力量、耐力)也是很實用的外在變化指標。最佳做法是「DXA 間隔校正 + 每週(或每兩週)BIA + 每月照片與量度」的混合監測方法。PMC

 

常見問題

Q1:做有氧多會比做重訓更快瘦嗎?
A:有氧會增加能量消耗,但單靠有氧在減脂期容易導致肌肉流失。最佳策略是 阻力訓練(保肌)+有氧(加速能量赤字或提升心肺) 的組合。系統性回顧也指出,阻力訓練與節食合併最能保留瘦體重。PubMed

Q2:要不要吃很多蛋白質?會不會傷腎?
A:對於健康成人,在減脂與訓練期間把蛋白提高到 1.6–2.2 g/kg/day 是有利於保留肌肉的;對於有腎功能不全的人要先諮詢醫生。ISSN 也支持在訓練者提高蛋白以促進肌蛋白合成。BioMed Central

Q3:HIIT 是不是最有效率?
A:HIIT 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與中等強度有氧類似的體脂改善,但如果不能長期堅持或有心血管問題,就要慎選;選擇你能持之以恆的形式最重要。PubMed+1

Q4:我應該多久測一次體脂?
A:建議 每 1–4 週測一次(家用 BIA),確保每天測量的前置條件一致;每 3–6 個月做一次更精準的 DXA(若可行)作為校準。重點是「趨勢」而非每一個小波動。MDPI+1

 

總結

  1. 設一個合理熱量缺口(先從 −300 到 −600 kcal/day 開始),避免極端節食。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
  2. 把阻力訓練排為主菜(每週 3–5 次,逐步加重),保肌為首要。PubMed
  3. 蛋白質充足(1.6–2.2 g/kg/day),每餐均衡分配。BioMed Central
  4. 選擇長期能堅持的有氧方式(HIIT 或 MICT) 與提升 NEAT。PubMed+1
  5. 量度看趨勢(早上固定時間 BIA、每月照片、必要時 DXA),設定可達成的 1–2% 體脂/月目標。MedicineNet+1

 

參考

  • Lopez, P. 等(2022)—阻力訓練 + 熱量限制對體組成的影響(系統性回顧/Meta-analysis)。PubMed
  •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(ISSN) — Protein and exercise position stand(建議攝蛋白量與分餐策略)。BioMed Central+1
  • Wewege M. 等(2017)與 Guo Z. 等(2023)—HIIT vs MICT 對體成分的比較系統性回顧。PubMed+1
  • CDC / NHS 指引—熱量赤字與安全減重速率;減約 500–600 kcal/day 的實務建議。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+1
  • Mathisen TF 等(2023)—關於運動員體組成與表現的最佳實務建議。PubMed
  • DXA 與 BIA 比較與限制(DXA 為臨床/研究金標準;BIA 易受水分與近期活動影響,宜以趨勢解讀)。PMC+2MDPI+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