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在香港這個高壓、節奏極快的城市,無論你是白領上班族、學生還是家庭主婦,每天使用手機、電腦的時間都非常長。根據香港浸會大學2024年的一項健康調查指出,約有68%的香港成年人在過去一年內曾出現頸部或肩部痛症,而其中約三分之一被診斷為「頸椎間盤突出」。
註冊物理治療師陳嘉樂表示:「香港人平均每日低頭使用手機時間超過8小時,這樣的姿勢會令頸椎長期處於前傾受壓狀態,時間一長,頸椎間盤就會提早退化甚至突出。」
所謂「頸椎間盤突出」,其實係一種現代都市人常見嘅慢性退化性疾病,但若忽略初期症狀,最終可能導致手腳麻痺甚至神經損傷。
頸椎(Cervical Spine)由七節脊椎骨組成,每節之間夾著一個「椎間盤(Intervertebral Disc)」,好似一個天然的避震器。椎間盤中間係柔軟的「髓核」,外圍係堅韌的「纖維環」。
當人長期姿勢不良、用力過度或老化退化,纖維環會破裂,髓核就會向外「擠出」,壓住旁邊的神經根或脊髓,這就叫做 「頸椎間盤突出」。
簡單理解:
👉 椎間盤好似一個夾在骨頭之間的「軟墊」,當佢「爆出」壓住神經,就會引起痛楚、麻痺、甚至活動困難。
香港人常見的幾個致病原因包括:
低頭滑手機、追劇、工作打字等,都會令頸椎長期向前傾約30°至45°,此時頸椎所承受的壓力可達頭部重量的 3倍(約20至25公斤)。
喜歡「寒背」坐姿、頭前傾、用高枕或趴睡,都會令頸椎承受不均勻壓力。
頸部肌肉弱,支撐力不足,令椎間盤更容易受壓變形。
年過40歲後,椎間盤內的水分會逐漸減少,彈性下降,導致容易突出。
例如車禍、搬重物、打羽毛球時突然用力扭頸,都有機會導致椎間盤破裂。
以下是常見症狀(由輕到重):
| 症狀程度 | 常見表現 |
|---|---|
| 初期 | 頸部僵硬、轉動困難、早上起床時特別痛 |
| 中期 | 肩膊、手臂放射性疼痛或麻痺、手指感覺異常 |
| 進階期 | 頭暈、耳鳴、視線模糊、平衡感變差 |
| 嚴重期 | 手腳無力、行路不穩、大小便失禁(壓迫脊髓) |
💡 簡易自我測試
除了疼痛,頸椎問題往往會帶來更深層的困擾:
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23年報告指出,約有15%的頸椎病患者在未接受治療的半年內,出現了手臂肌肉萎縮與功能退化。
簡單動作如:
(每天早晚各做一次,有效放鬆肌肉與減壓。)
輕微的頸椎間盤突出一般可透過保守治療改善:
1️⃣ 物理治療:電療、牽引、肌肉放鬆訓練
2️⃣ 藥物治療:止痛藥、消炎藥、肌肉鬆弛劑
3️⃣ 姿勢矯正訓練:改善頸椎曲線與穩定肌群
4️⃣ 手術治療(嚴重病例):如椎間盤切除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
康復期視嚴重程度而定,一般需時6週至3個月不等。
1️⃣ 每日拉筋5分鐘
配合頸部、肩膊伸展動作,減少肌肉緊繃。
2️⃣ 建立「90-90-90」坐姿原則
雙膝、髖關節、手肘皆維持90度角,有助平衡壓力。
3️⃣ 睡前熱敷+深呼吸放鬆
睡前放鬆頸部肌肉,有助減壓與改善睡眠質素。
在香港這個電子化城市,「低頭」幾乎是生活一部分,但同時亦成為健康隱憂。
頸椎間盤突出並非無法改善的病症,只要及早察覺、保持正確姿勢及養成伸展習慣,就能重拾輕鬆自在的頸部活動。
正如物理治療師陳嘉樂所言:「頸椎健康不在診所,而在於你每日坐姿的一點一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