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好多健身(做GYM)新手每日對住體重數字,見到上落一兩公斤就好緊張;有啲人又只睇 BMI、手錶顯示的「卡路里消耗」,結果制訂出錯誤飲食與訓練,做錯方向,日日去健身室都無用。其實,體重會受水分/糖原/腸胃內容物波動;而成日聽到既BMI其實分唔到肌肉同脂肪,對肌肉量較高的健身者更容易誤判為超重,令健身新手覺得愈做愈反效果。正確做法係:要理解每個數據的限制同幫助,再挑選對肌力與體組成真正有用的指標持續追蹤,最後根據數據制定健身計劃同飲食方案先可以事半功倍。
體重日日量度都唔同,今日低咗好開心,聽日又突然高返?其實體重短期升跌好多時候與水分、糖原、鹽分有關;就算最後減到體重,但若肌肉量流失、體脂率不變或更高,都只係「不健康的瘦」。
BMI 只能判斷一般體重標準,對健身人士用處不是太大,如果只看重BMI,反而會讓健身人士誤判。因為BMI是不分肌肉與脂肪,對運動員/健身人士常有錯誤分類(例如「肌肉多=超重」)。BMI可作粗略健康風險篩查,但不能反映健身效果,所以專業的健身教練都不會用BMI作為KPI(健身目標)。
很多健身新手過於著急,每次做GYM後都會馬上量度,並以那次量度作為成效標準,其實家用 BIA 體脂磅也會受水分、進食、運動後體液轉移、皮膚溫度等影響,所以最好是把每次的量度數據記下來,看一段時間的趨勢,這樣才有意義。
現在穿戴式量度裝置(Apple Watch、Air Pod、智能手錶)的估算方法多為模型推斷,很多健身新手會利用作為每天的卡路里消耗及涉取的記錄,並以此作為標準,可是模型推斷並不足夠精準,健身訓練監控更應回到可驗證的輸入/輸出:訓練量(重量×次數×組數)、心率區、RPE、動作品質等。
每部體脂磅都會有微少差距,而且時間也會導致身體水份、體側重有輕微改變,所以需要在同體脂磅及時間後量度是最好的,建議是起床如廁後、空腹、補水一致。
就上述所說,身體每天每時都會有輕微改變,所以不應以一兩次量度而決定健身方案,按照健身資深人士來說,用 7 日移動平均觀察體脂/體重曲線;訓練週期以 4–8 週為單位檢討是最好的選擇。
身體不是由一種數量組成,如果過於著重某一項數據,反而讓身型有所偏重,最後未必是你想達到的效果,建議把 WHtR+體脂率+腰圍照片記錄一起看,避免單指標偏差。
除了數據外,真實表現也是反映健身效果的標準因素,相對力量、WOD/5km 配速、RHR…都應與體組成連動評估。
腰高比 ≥0.5、RHR 長期升高、相對力量下降且睡眠質素變差 → 代表恢復或營養出現問題,要調整週期與熱量。
單看體重、盲信 BMI、對單次體脂讀數過度反應。
體脂率趨勢、WHtR(<0.5)、骨骼肌量、RHR/心肺、相對力量、訓練量。
用 3ZeBra Body Pro(專業款/家用款)把分段組成+趨勢拉進訓練檢討,配合週期化與營養管理,令努力有數據、有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