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香港TOP 5體脂磅排名

2025 香港 TOP 5 體脂磅推薦|選購要點 × 深度評分 × 排名公開

對於健身或減脂人士嚟講,最怕嘅係「體重跌咗,但肌肉都一齊跌」。體脂磅唔只睇到磅數,仲可以分析體脂率、骨骼肌量、內臟脂肪、基礎代謝率等指標,幫你知道自己係「真減脂」定「假瘦」。專業教練普遍建議:用體脂磅長期追蹤數據變化,比單純睇磅數更可靠。

 

為何選擇「體脂磅」而不是普通體重磅?

體重 ≠ 健康。專家指出,單看體重數字不能反映一個人真正的健康狀況,因為肌肉與脂肪重量相差不大
👉 例如:一名 70 公斤的健身教練與一名 70 公斤的上班族,體重一樣,但肌肉量、脂肪率完全不同。

**體脂磅(Body Composition Scale)**能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(BIA)測量多項數據:

  • 體脂率(Body Fat %)
  • 骨骼肌率
  • 內臟脂肪指數
  • 基礎代謝率(BMR)
  • 體水分、蛋白質率等

    *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曾指出:內臟脂肪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相關,比單純「肥唔肥」更重要。

 

什麼人需要體脂磅?

  • 健身人士/運動員:追蹤肌肉增長與脂肪下降。
  • 減重/塑形人士:避免「瘦得快但肌肉流失」。
  • 中年人士(40+):預防肌少症,保持基礎代謝。
  • 辦公室上班族:長坐少動,體脂率往往「隱形超標」。
  • 關注三高人士:特別是內臟脂肪高,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。

 

選購體脂磅的 6 大影響因素(評分加權)

我們用以下權重(總分 100 分),逐一分析 TOP 5 體脂磅:

  1. 測量準確度(30%)
     👉 電極數量(四電極 vs 八電極)、電流通道(單頻 vs 多頻)、是否能分段測量。
  2. 數據全面性(20%)
     👉 除體脂率外,有無肌肉量、內臟脂肪、BMR、水分、骨量等。
  3. App 功能 & 智能連接(15%)
     👉 是否有手機藍牙/WiFi,同步紀錄與雲端分析。
  4. 使用體驗(15%)
     👉 承重範圍、顯示清晰度、是否支援多用戶。
  5. 安全與品牌信譽(10%)
     👉 是否通過國際認證、品牌知名度。
  6. 性價比(10%)
     👉 香港零售價位 vs 功能。

 

2025 香港 TOP 5 體脂磅逐一分析與評分

🏆第1名:3ZeBra 3Body Pro 八電極體脂磅(專業款)

  • 測量準確度(28/30):八電極設計(雙手+雙腳),能分段測量(上肢、下肢、軀幹),準確度高於一般四電極。
  • 數據全面性(19/20):涵蓋 20+ 項指標(體脂、骨骼肌、BMR、蛋白質率等)。
  • App 功能(13/15):WiFi+藍牙雙連接,支援雲端分析、家庭共享。
  • 使用體驗(14/15):高清大屏,承重至 180kg,多用戶模式。
  • 安全品牌(9/10):醫療級別標準,獲多國認證。
  • 性價比(9/10):價位高於入門機,但對於長期健康管理者非常值得。
    👉 總分:92/100
3ZeBra 3Body Pro

 


第2名:Tanita BC-545N

  • 測量準確度(26/30):日本品牌,六電極,準確度高。
  • 數據全面性(18/20):提供 10+ 指標。
  • App 功能(10/15):支援藍牙,但界面設計偏舊。
  • 使用體驗(13/15):彩色顯示屏,快速讀數。
  • 安全品牌(9/10):全球公認專業體脂品牌。
  • 性價比(8/10):定價約 HK$2,500–3,000。
    👉 總分:84/100
Tanita BC-545N

 


第3名:Omron Karada Scan HBF-701

  • 測量準確度(25/30):八電極,分段測量,準確度佳。
  • 數據全面性(17/20):內臟脂肪、肌肉量、代謝年齡。
  • App 功能(9/15):需透過手動輸入/部分藍牙型號才支援。
  • 使用體驗(12/15):穩定度好,但外觀較老式。
  • 安全品牌(9/10):醫療器材品牌。
  • 性價比(7/10):香港價約 HK$2,200–2,500。
    👉 總分:79/100
Omron Karada Scan HBF-701

 


第4名:InBody H20B(家用版)

  • 測量準確度(27/30):八電極,採用醫療級 InBody 技術。
  • 數據全面性(19/20):提供與健身房專業機相近的指標。
  • App 功能(12/15):自家 InBody App,雲端紀錄。
  • 使用體驗(12/15):專業但偏重,適合固定家用。
  • 安全品牌(9/10):全球專業體脂分析龍頭。
  • 性價比(6/10):香港價 HK$4,000+,昂貴。
    👉 總分:85/100
InBody H20B

 


第5名: Xiaomi Mi Body Composition Scale 2

  • 測量準確度(20/30):四電極,單頻 BIA,準確度較一般。
  • 數據全面性(15/20):10 項基本數據。
  • App 功能(12/15):小米健康 App,支援藍牙。
  • 使用體驗(12/15):設計簡約,支援多用戶。
  • 安全品牌(7/10):消費品牌,非專業醫療器材。
  • 性價比(10/10):香港價 HK$199–299,入門首選。
    👉 總分:76/100
Xiaomi Mi Body Composition Scale 2

 

排名型號總分特點
🏆 1八電極體脂磅(專業款)92八電極分段測量,專業級數據,App 功能齊全
2InBody H20B85專業 InBody 技術,數據最全面,價位高
3Tanita BC-545N84日本專業品牌,六電極,穩定可靠
4Omron HBF-70179八電極,內臟脂肪分析,醫療品牌
5小米 Mi Body Composition 276平價入門,功能基本,適合一般家庭

 

為何八電極體脂磅(專業款)勝出?

  1. 八電極分段測量:能分辨上肢、下肢、軀幹脂肪與肌肉分布,比單純全身估算更準確。
  2. 數據全面:涵蓋 20+ 項指標,滿足健身與醫療級追蹤。
  3. App 雲端化:WiFi+藍牙,數據自動儲存,支援多用戶。
  4. 安全與認證:符合國際醫療器械標準。
  5. 香港家庭適用:輕巧+高承重,支援繁中介面。

👉 如果你係 健身族、減脂人士、注重長期健康管理的家庭,八電極體脂磅(專業款)會係投資最值得的一部機

 

專家意見 & 使用貼士

  • BIA 屬估算:不同品牌演算法有差異,最重要係「長期追蹤趨勢」,而非單次數字。
  • 測量條件要一致:建議每天同一時間(例如早上起床後)、避免劇烈運動/飲水後立即測量。
  • 配合專業建議:數據能幫助你同健身教練/營養師制定計劃,但不能取代醫生診斷。

 

參考資料

  1.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,《香港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》,2023
  2. WHO,《Obes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Report》,2022
  3.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2020 –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ccuracy
  4. Journal of Body Composition Research, 2021 – Segmental vs Whole-body BIA
  5. Tanita & Omron 官方技術白皮書
  6. InBody Technical Guide 2024
  7. 消委會,《智能磅比較測試報告》,2023
  8.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ody Composition Research (ISBCR) 指南,2022
  9.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(ACE) White Paper, 2021